這部是黑澤明的人道主義電影代表作之一。取材于愛德華麥克伯恩所著之《金格的贖金》的架構,探討貧富階級的對立。這部電影主要描述憎恨有錢人的年輕綁匪、提供贖金的正直商人以及投注全力追捕犯人的刑警,劇中充滿推理情趣,由最後一個埸景,可以看出本部電影的重心在於權藤與竹內之間的抗衡。靠自已努力而飛黃騰達的權藤,以及對現實極度不滿的竹內,兩者之間的對立,可說是現代社會中共通的一大課題。在這部片子中沒有加入任何說教的意味,反而透過高度的影像技巧,將電影的娛樂性與社會性巧妙地結合。將富有正義感的人道行為以男性的感覺透過影像完美地表达出来。这部片子可说成功地将这种魅力发挥到极致。 

 從「綁架」題材下手的《天國與地獄》,對於現今影片多元的狀態雖然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然而,在二元對立的角度下,我好奇犯人的綁架動機,以及當時社會中,存在於整個貧富差距下,將影片前半段切分成受害者(有錢人權藤)以及後半段的窮苦住院助理醫生。對我來說,代表天堂的有錢有勢者高高在上,整體凌駕於萬物之上,雖然印象中,片尾末端似乎試圖藉由與罪犯點火、探視等舉動來平衡兩者關係,但卻掩蓋不了身為「善者」的偽善與假情假義。例如一開始原以為權藤自己的孩子遭人綁架,殊不知發現原來是場烏龍,而被害者卻是私人司機的孩子,正當權利位置移轉後,開始產生猶豫思考之際,善心當下宣告動搖。

 雖然影片走向繼續完成解救行動,而本片最令人屏氣凝神之處在於交付贖款的幾場戲,尤其是在火車上動用多機作業,為了呈現緊張刺激以及連貫感,更帶領觀眾試圖一探,綁匪究竟是個何許人物。而,影片中間突如其來一場犯人在家中聽到收音機(和看到報紙?有點忘了)(由此也可見媒體當時的力量),當時因為沒有對犯人特別交代,以至於讓我產生這位聽到權藤先生因為被綁架案而讓更多人產生關懷新聞的人究竟是誰。於是,對我來說較缺乏加害人的角色心理層面,也就是雖然得知他困苦的醫生生活,利用毒品毒害女子,但在警察和權藤等一面倒的狀態下,惡行惡狀的罪孽始終看似無法得救。

 看完這部片後聯想到由宮部美幸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模倣犯》,不同於《天國與地獄》中強調善與惡的明顯,我看到的是身為犯罪者那對於人性掌握的爐火純青地步,以及對於自己是某種「表演者」的心態,對諸多女性下手的殘忍犯行,有趣的是,對於宮部筆中的犯人,大多能夠提供他們讓人於心不忍的理由,也就是雖然我傷害了你,但其實背後原因其實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層層扣連。回到這部電影,雖然對於黑澤明導演較停留在他為之有名的《羅生門》上,但很難想像,原本想要從事畫家工作的他,轉而拍攝電影,並在影史上留下深刻的紀錄。

(影片觀賞於政大課堂2010.10.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