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u

坦白說在看這部片的時候,大多時刻感到相當不耐,不像推薦我的朋友各個為人稱道。原因除了是電影裡大量的留白和想像,男主角安德斯丹尼爾森李(Anders Danielsen Lie)的演技也是一流,不過,正處城市生活的我來說,這種生活呈現得太過真實又太過殘酷,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過得很好。但導演就像帶著觀眾,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著這個身旁的好友,這位孤獨又可憐,抓不到浮木的好友,他在這個24小時中遇見了誰,又遭受了甚麼內心的痛苦。

可能用「善於試圖捕捉」內心活動的字眼來談論還比較貼切,而我們可以從主角的眼神和在一次次與朋友對話、離開,到獨處這段過程中,幾乎是永遠感覺到那點疏離的態度。而這種情緒根本無法讓人捉摸,甚至是被猜透。內心脆弱者,或說心中帶著傷痕的人,若是無法透過朋友(他人)的溝通和相處來獲得救贖,那麼那種苦就是真的存在,活生生又血淋淋的寫下自己的生活史,宛如沒有任何希望。

其實估計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影響不大,畢竟生活中少根筋的人比較難去理解,一個痛苦的人究竟有多麼痛苦。主角的朋友不是不愛他,他也不知為何可以感受到龐大的孤寂和無助感。也許在一種對於「人物的悲憫、詩意的觀察」狀態下,我們很難用理性的文字去描述,甚至是形容那種感覺。幾段男主角面對朋友的對話,對著鏡頭逐漸落淚的表演真是好極了。

平心而論,這是一部需要經過沉澱,甚至是稍有一點年紀,且經歷過某種疏離、悲觀,和對這世界稍微充滿失望的觀眾來看會更有感覺。影片的氛圍現實又宛若紀錄片題材的真實呈現,據朋友分享,看完心情會稍稍沉重,倘若有和主角遭遇類似的情況,不妨當作一塊浮木的救贖,讓你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於是開始回想,這個世界是否對你如此狠心。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