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拔一條河》官方臉書提供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文│Ju Chung

紀錄片在台灣,究竟有沒有市場?也許,在這麼一部賺人熱淚的紀錄片背後,這個問題既現實又殘酷。然而,在交出許多優秀紀錄片的楊力州導演,大概也替這個問題沉思已久。筆者在他推出《青春啦啦隊》的時候才真正看過他的電影。楊導演近年來總是將鏡頭瞄準電影產業中所謂的「配角」,無論是小孩或老人,亦或是這次添加的外籍新娘;又或者在《被遺忘的時光》中,想想我們又是為何替那些素未謀面的失智老人掬把眼淚。八八風災過後,一場意外的拍攝計畫誕生了,這是楊力州導演最新的紀錄片:《拔一條河》。

一直相信台灣需要源源不絕的正面能量,尤其在這個混沌的社會中,某些媒體的惡行惡狀將亂源推波助瀾,彷彿一再提醒著我們心中,那所謂「最好的時代」也都不知何時才會來。透過紀錄片,從別人的故事中進行某種生活和人生的再思考,這是紀錄片強調的真實與可靠。某種程度來說,更比張力十足的劇情片要能扣人心弦。而在這部電影中,從受訪小孩的童言童語,直到大人(外籍新娘)們對於自己生活狀態的選擇與承受,一再讓我們從平實的鏡頭語言上,看到了某部分的「真」,那絲毫未曾被嚴峻考驗打倒的「真實」。

 

圖:台北電影節官網:《拔一條河》

即便某類觀眾一聽到「勵志」的題材會立刻打退堂鼓。不過楊力州導演這部電影,卻不像前兩部那般(《被遺忘的時光》、《青春啦啦隊》)有那麼強烈的人物個性表達。《拔一條河》透過人物群像的捕捉,看上去更像是閱讀一本他人生活經驗的總集,平凡中更見偉大。有趣的是,在導演誠實的鏡頭上,更不是一味地只讓人看到悲情困苦的面向,而試圖讓人掀起同情之心。反倒是在看這部紀錄片的同時,內心有種感受很強烈,由衷的相信華語電影中,需要這麼一部相當平實、真誠的作品。

有關影片的心得和背景,網路上已有部分資料做了詳細的論述。而在這裡想提的是,拍攝過電影的人都曉得,要在鏡頭底下呈現真實的自己是有多麼困難。普通人在說話、表現出各種行為的同時,若身旁有支攝影機跟拍,或多或少都有些表演或掩飾的成分。楊力州導演最擅長的地方在於,他讓攝影機背後可能出現的忸怩和不真實逐漸抹平,讓這些可能從未上過電視的孩童或老人們,盡可能地表達自然的一面。一方面需要導演個人的功力,一方面需要拍攝上的耐心與指導技巧。在電影背後,才能夠叫做「紀錄」那些生活的真實片段。

 

圖:《拔一條河》官方臉書提供

筆者覺得拍攝這種類型的紀錄片是需要一定勇氣的,畢竟嚴格來說,《拔一條河》並非一部多麼特別的電影,它某些時候像是一部精心策畫的「劇情片」,某些時候又更像一群生活圖像的拼貼。即便對觀眾來說,具體的「好看」在哪似乎也很難言喻,因為就算看到了、感動了,可能也說不清楚為何如此。不過,對於在風格或內容上都不浮誇的電影中,楊力州導演延續他的紀錄片初衷,即便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實在有太多生活中的故事可以說。當然,我們也不能輕易放棄這類型的電影,強調的是那股來自生活(大自然)中的堅強韌性,換句話說,這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接近夢想的實現,這當然也是紀錄片中最本質、最深刻、最不受汙染的層面。

其實我們的生活就如同這些片段的組合,圍繞著「人」的故事也很容易打動人心。對於他人故事的集錦,實在太平常不過了。然而,這反倒就是紀錄片最出色的表達方式。電影何嘗不是關心人,關心生活,關心周遭發生的一切?這幾年,紀錄片逐漸在電影圈受到重視,無論是剛剛拿下第70屆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獅獎的義大利紀錄片《Sacro GRA》(暫譯:《大環形路》,也是描述住在GRA附近人民的生活起居;或是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上,由沈可尚導演的紀錄片《築巢人》,連續第四年以紀錄片之姿拿下百萬首獎,都一再讓我們不得不重視,這股勢力的崛起和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