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u

「看見台灣」四個字讓人敬畏遠之,心想有誰這麼敢啊,居然把這四個字放在電影片名上。一來是要讓大家看到什麼樣的台灣,台灣還有什麼好看,看什麼啊?二來,紀錄片的形式,是否和電視節目上那種介紹台灣各地山川風光、風景秀麗,如此而已?所幸,當電影的腳步開始啟動,一整片的空拍風貌,在大銀幕上一覽無遺,先是被整個景象給震懾地無法自己了。

常言道,看見大自然的大,得以看見自己的渺小。這句話原本認為是相當狡猾又矯情的。不過在《看見台灣》的同時,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種氛圍。除了那些我們常見的美景外,地理課本上才會出現的景點,在開場約莫二、三十分鐘左右,完完整整地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視覺上的饗宴,或說奇觀也不為誇張。

愛樂樂團的音樂是電影的一大亮點,尚未喧賓奪主的陪襯,也入圍了金馬五十的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在此希望他們得獎)。壯闊的面貌,山川、湖泊、海景、叢林、動物等等盡收眼底,讓人實在找不到任何一處不美麗的地方。也許我們平常都在電視廣告中,或多或少看到或聽到,以至於對這些隨手就能見到的場景而感到麻木。

另外,吳念真先生的旁白,自然也是「看見台灣」中一個很棒的詮釋者(或說書人)。他為人熟知的「道地」口音,夾雜著相當親切又「鄉土」的發音,時常將「平均」念成「平今」,或者「低於海平面」,也時常聽成低「儀」海平面,讓人心頭不免會心一笑。不過,也就是這麼一個被大家公認會說故事的歐吉桑,來講述我們腳下的台灣,也就再適合不過。

一如以往,在觀看這部影片之前並沒有特別做甚麼功課,甚至連預告片都沒看。所以理應沒有任何預設立場,只知道會有相當多的空拍鏡頭,但實質上,故事會說什麼,或者到底會講出甚麼論點?其實也沒有太多的想法。

所以,當吳導演的旁白開始介入電影,除了是某種日常的陳述,娓娓道來我們這塊美麗的寶島外,反而更像是對於貪婪的人類,一種無情的控訴。在這裡,突然好好的紀錄片被「算計」成某種精心策畫的教育片,反而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而遭受當頭棒喝。有的時候反而像極了一本教科書,教你如何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

導演齊柏林的名子對於很多台灣人來說相當陌生,包括我。不知道的人會以為他其實還是個外國人。但他其實原先是一位空拍攝影師,這也是他的第一部電影,同樣是第一屆桃園電影節的開幕片。

不可否認,以這部電影來說,紀錄的除了是某種客觀的當地人文、自然活動,但有的時候卻更像是一種調配好的食譜,準備讓每個台灣人服下這帖成長劑,甚至讓你看清楚,台灣真實的面貌,可能不只是大家所想的那麼美麗,再美麗的事物也有醜陋的一面。

《看見台灣》所幸在最後還是回到美麗的人、事、物,原住民美麗的歌唱身影也是最自然的象徵。慶幸電影並沒有持續悲觀、沉痛下去。這麼一部大成本的壯闊之作,確實很值得每一個身處在台灣的人民,一起欣賞,並享受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