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可以看作是2013年年度重要電影之一。

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像擁有歷史記憶的事物來說,人們都習慣尋找原點。2013即將劃下句點,我們曾經如火如荼地討論著台灣電影,討論某某部片為何如此熱賣,口碑沸騰,但其實看了覺得「還好」;又,自己心中總有那麼一些遺珠,或明明自己覺得很棒的電影,卻偏偏得不到媒體和觀眾的青睞,以至於自己孤獨地欣賞著。無論你把「看電影」這事當作欣賞,還是純粹消費,它都不該只是件隨隨便便,或無所謂的事情。

當我們早先談論著《大尾鱸鰻》有多剽悍,提到《看見台灣》有多壯闊、《總舖師》有多好笑,《十二夜》有多沉重時,可以想見,全民看國片的熱潮雖然起步尚晚,但明顯緩緩更迭。也許業界人士時常感嘆台片被好萊塢惡狠狠地「打壓」,但若要民眾關心台灣電影,我們自己也得進步。礙於篇幅只有一千多字的尷尬,難免掛一漏萬,因此終結盤點所有台片的可能。

就印象來說,綜觀台灣今年出品的電影,早先在春節檔的《志氣》,替今年打下一記強心針。無論大家對於「繩力女孩」的故事清不清楚,拿下今年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郭書瑤,則扮演著靈魂人物的角色。記得上映時導演說過,他認為台灣近幾年少有運動題材的積極故事搬演到大銀幕,台灣媒體和社會到處瀰漫著暴戾之氣,某種程度是需要這類的勵志電影,讓更多小人物的故事被聽見。

於是我們看到楊力州導演的《拔一條河》,描述甲仙地區在歷經八八風災過後,如何重振旗鼓,肩負勇氣和韌性生存下去的故事;以及那些患有罕見疾病孩子們的父親,獻給他們《一首搖滾上月球》。

 

圖:《志氣》中的郭書瑤,成功擺脫花瓶形象,拿下金馬最佳新演員,象徵台灣電影力爭上游。

再看,台灣電影這幾年來給人的印象,無非充斥著小清新,小歡愉,無論如何,好看、好笑過後,也許看完就算了,但總還有些討論空間。所以在《阿嬤的夢中情人》、《愛情無全順》之後,閒言碎語,紛至沓來。觀眾健忘,習慣看完之後不會留下太多印象。然而,台灣新銳導演輩出,不僅僅是上過院線的電影導演們,他們在學生時代,或即將冒出頭之前,也是經歷一定程度的磨練,需要時間。

金馬大師部分,鍾孟宏的《失魂》,以及張作驥的《暑假作業》,則是賣座不如預期。前者攝影水平和氛圍掌控已達國際影展水準,然而相對晦澀的敘事,則是令一般觀眾敬畏遠之;後者在小男孩楊亮瑜的本色演出上,情感細膩,卻不免有些雲淡風輕。兩位大導在今年推出的新作無論成績如何,並非旁人能夠論斷,不過,如何讓觀眾將忽視變成驚喜,無疑需要更多更多的努力。

相對於觀眾熟知的大導演,台灣在每年三月的金穗獎、每年六、七月的台北電影節中,時常可見學生(青年)導演的身影,小部分人對年輕導演的印象還停留在生澀處理的短片格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獲獎部分來看,最佳導演搬給短片《狀況排除》的詹京霖,則是帶有某種期許和鼓勵的意味。也許該感嘆的是觀眾對於台灣電影的嗅覺,依然不夠敏銳。無論是要歌頌還是批判,都離他們太遠。

改變都需要代價,我們也習慣被各式各樣的遺憾打壓。回首一年,台灣電影可能有實質的進步,也可能是令人氣餒的倒退。不過當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近2個月,全台票房已破億元台幣這件事來看,覺得台灣電影還是有可能持續起飛的願景。說穿了,各式各樣的獎項不過是鼓勵的一種,當觀眾有意願討論起台片時,無論是口水戰,或是大力讚揚,終究還是令人欣喜的。

 

圖:明年春節重點影片,魏德聖、馬志翔聯手打造熱血、純粹的棒球電影《KANO》。

人類自古以來就會兩件事:「看電影,看完之後聊電影。」雖說看大量台灣電影未必會對台灣產生好感,但是部分主動積極的閱聽眾,除了口耳相傳,甚至在網路上一篇又一篇地書寫著自己對於某部電影的影評和想法。影評並非影片的唯一合法闡釋,也許只是看的角度和學識涵養有所不同。有時電影看第一遍沒感覺,第二遍卻很喜歡,第三遍又很著迷。無論如何,起碼能夠和人分享看完後的樂趣,這也是好事。

歲末年終,影院開始強打明年春季檔的預告,開春有林依晨和蘇有朋的警匪喜劇《甜蜜殺機》,馬志翔導演,魏德聖和黃志明監製,重磅推出的《KANO》緊追在後,另外還有《雞排英雄》葉天倫導演,豬哥亮、隋棠、宥勝等人演出的《大稻埕》等,相信替關心台灣電影的觀眾帶來不少信心。

文末想提的是,看過多少電影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還有更多更好的電影還沒看過。所以標榜口味來尋求認同感,不如多拓展視野,讓你了解一個更大、未知,且精采的電影世界。

如何既生動又保持旁觀的距離與電影的對話,一直不曾停止。台灣電影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