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即便貝芮妮絲貝喬憑著此片拿到坎城影后的頭銜評價不一,在《咎愛》中依舊表現不俗。

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曾經以《分居風暴》拿下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以及柏林影展金熊獎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去年憑著《咎愛》,一舉進攻坎城影展,獲得眾人矚目。在伊朗這個亞洲國家來說,除非是特定關注影展的觀眾,否則很少接觸他們的電影。不過《咎愛》除了導演和男主角外,其餘皆是法國團隊的天下,所幸在題材的選取上,「愛」與「恨」,婚姻中的情感衝突等,依舊是全球共通的主題。

去年早已在金馬影展播映過的《咎愛》,近期即將登上戲院,橫看豎看,它都像是一部精心策畫且層次分明的精采家庭劇。尤其是演員表演相當豐滿,更不必說《大藝術家》女主角貝芮妮絲貝喬的完美轉變,讓她奪得2013年坎城影后的殊榮。

電影展示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層層剝離的家庭衝突,講述男人回到家中辦理離婚手續,於是前妻、新歡、兒女等,所有人都兜在一塊後,造成混沌不明的過程,以及更加開放的結局;影片一開始,從男主角進入這個家庭之後,女人面對舊愛,始終提不起勁去斷了關係,因為男人看起來沒有絲毫「可惡」之處,對一雙兒女也是照顧有加,顯見影片對於男主人的留白也相對很多,甚至讓人妄加猜測他們是否會有復合的可能。

 
圖:當舊愛遇上新歡,茶壺裡怎樣都按耐不住即將引爆的危機。

電影《咎愛》中,面臨青春期的大女兒,以及那對兒女,也都有著各自的立場和想法,即便可能是有意識地希望母親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或者單純希望有個和平、美好的環境,那怕只是默默的觀察和期待,他們似乎都只指向同一個目標:「我們只是想要一個完好如初的家庭,這樣而已」。

即便在新歡面前,這段關係已然走向了盡頭。導演法哈蒂要處理的,依舊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困境。電影時而大吵,時而冷靜,他們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沒有甚麼顯赫的背景,也沒有宗教禮俗的束縛,甚至沒有太多外來的因素而受到干擾。然而,如此普世價值(甚至有些普遍)的主題,卻依舊能夠觸動觀影者的共同情感,彷若讓人置身在這段關係當中。

對於藝術電影,觀眾時常有個迷思,除了影片本身已對於人性描摹細緻入微外,則需要更多的耐心來欣賞之。《咎愛》本身充滿戲劇張力,自然的演技和細膩的情感即是最大的看點。而「家庭」和「愛情」是道永遠解不開的謎題,而導演也擅於將「真相」置於細節中,等待著觀影者們去一一拆解。

法哈蒂在坎城訪談中曾提及,在伊朗的文化環境中,人們很少透露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而這次將場景搬至法國,電影卻沒有留下任何東方文明的色彩。顯然,情感遇上道德,再遇上人類面對困境的軟弱,甚至觸及到婚姻的忠誠度與否,更是這部電影中所要表達的最佳主題。

 
圖:面臨前妻成了植物人,塔哈拉辛飾演的新任丈夫位處尷尬,卻依舊渴望新的家庭。

有趣的是,眾主要演員們在他的電影中,似乎只要隨便一開口,都將以爭吵收場,從上一部佳作《分居風暴》中更是顯而易見。面對情感衝突,有些人避而不談,有些人選擇正面迎擊,但在一個由人物表演推動故事的電影中,《咎愛》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展現了絕妙的交流。有時大人們因角色的停頓、沉默而造成的些微尷尬,更是看得出來整體在氛圍和節奏的處理上,顯得相映成趣。

觀眾一次次透過自己的觀察視角,深入故事內核,試圖去理解導演的精心安排之處,我們只需要將內心空出一些空間,來接納、並參與,很容易就產生興趣。無論在我們日常溝通的掙扎中,是否因此而互相傷害,在不同人種的安排上,面對情感,我們依舊相同,也依舊都得誠實以對。

非常喜歡結局開放式的處理,即便在歷經一場家庭風暴後,人們早已身心俱疲、傷痕累累,甚至潰不成軍。絕大部分的人們寧願放棄,而面臨這種惡劣的情況,在觀眾的心中,始終保有一絲選擇權,以及最正確的方向;這也是為何在影展片中,我們時常會被同樣的主題感動。無論是在導演細心經營的場景調度上,或者他們所要強調的人情再怎樣變化,如何扣人心弦,自古皆然,《咎愛》即是最好的一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