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了全力拚戰甲子園,所有選手幾乎卯足了全力,哪怕這是一次「事件重演」,也要讓台灣電影,讓整支球隊都將閃閃發光。

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2014年春,台灣電影歷經過去幾部熱血作品,好似進入某種可疑的重複。《KANO》的出現,並非憑空捏造;一來,是史實改編,二來,也是事件重演。去年至今,宣傳團隊幾近鋪天蓋地的曝光,讓許多球迷、影迷都心生期待。也許台灣觀眾多年來都未曾看到,如此大陣仗的棒球電影。即便從預告看來,飄著濃濃的日本味,隨著劇情的進入,則是步步帶領觀眾,掀起一場前所未見的熱血派對。

當時大概誰也沒有想到,這麼一個年代有些久遠的事件,會讓許多人為之稱道,甚至引發歷史考據的討論。俗套地說,這是台灣電影(也是觀眾)近年來的「熱血特性」。對於平日沒看、也不打棒球的人,看電影,是看熱鬧,筆者坦言也是其一。不過對一部影視作品來說,讓所有人都易於親近,需要導演的良心,當然也需要長足的功力。

其實很難想像一群運動選手能夠出演電影,但違和感不會如此之重;《KANO》告訴我們,誠懇、樸實即是王道。電影全身上下散發出的勵志血液、熱情的靈魂,以及硬頸的求勝意志,更是體現在飾演王牌投手「吳明捷」的曹佑寧身上。球類運動的場內、場外,本就有好有壞,打假球、簽賭的負面傳聞,向來不絕於耳。然而,正宗的運動選手,則帶著某股正氣凜然的特性,不容懷疑。

幾乎沒有任何預兆顯示,這麼一部談棒球的電影,能讓許多人口耳相傳。對於電影團隊來說,顯然也無煽動情緒的必要。因此綜觀全片,鏡頭下的選手們,各個反應沉穩、純樸自然,看來就是在完成一項比賽,而非一場表演。魔鬼教頭的出現,讓只不過是孩子們的嘉農球隊,看見一絲希望。也因他們是如此認份、認真,以至於在看見他們種種努力的痕跡背後,無形中忘記了種種政治因素。

 
圖:觀眾也許分不清這究竟是魏德聖監製的作品,還是馬志翔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媒體也早已習慣將他們兩人劃上等號了。(而片尾實際上是掛名兩位無誤)

看過球賽的人都知道,站在球場中央的人們,一方面享受著被眾人圍觀的喜悅,另一方面,必須專心致志的完成一場比賽;場外尖叫聲愈大,氣氛就愈熱血,球員們也就愈努力。《KANO》讓久違的台灣精神再次燃燒,無形中讓人會支持他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想要崇拜他們。

也許是導演不想把這整段經歷搞得過於煽情,無論是剛開始的人物鋪陳,亦或是主角的感情戲分上,都顯得相當「守身如玉」,不作誇飾。也因此,稍稍讓人感到一點失落,沒有過多驚喜。好在選手們的純真,和帶頭者的豪邁之舉,強勢撐起了整部電影。也因為穩扎穩打的戰術,讓整部電影實在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宛若波瀾不驚,初看甚至有些平淡,卻實實在在地滋養了許多人的內心。

《KANO》動用了《賽德克巴萊》的思考格局,來完成這部電影,而監製魏德聖有了前面幾部話題之作,無論如何,在製作的過程彷彿都不容許半點差錯。即便《海角七號》或《賽德克》並非多麼完美無瑕的作品,但對觀眾來說,部部精心,部部皆是話題。

 
圖:「素人演員」也許意味著演技平平、手腳生硬,然而這次哥有的是熱血和真誠,對他們來說,讓一群不會打棒球的演員來演棒球選手,簡直成何體統。

過去《海角七號》是高峰,也是門檻,魏德聖導演前面幾部作品,可沒讓人輕易忘記。馬志翔和魏導攜手合作的《KANO》從一開始,就背負著眾人的期待,而跟過片的人也都知道,拍電影,從來不是一件享受的事。馬導初次執導電影長片,起點就很高,即便我們都曉得,就算用盡一切努力,都還是無法滿足所有的人。但是這部電影,讓運動和電影,做出一次完美撞擊,更是對歷史史詩的深遠探索,值得嘉許。

台灣電影向來是小清新的處女地,台片在《海角》後的緩慢成長,到了近幾年,也是一次又一次澎湃的綻放。《KANO》作為史詩格局的大片,骨子還是相當健康茁壯的。而類型片的產生,需要整體市場的發育成熟,也需要漫長時間的薰陶。只要電影人懂得抓住時代脈絡,舊瓶裝新酒,觀眾自然也是喜聞樂見。

《KANO》口碑持續熱燒,某種程度來說,更沿襲過去台灣勤奮、踏實的精神。觀眾激動的部分,也許是跟著電影感受那份遲來的榮譽感,亦或是真正被電影的主角們所感動,進入更加狂熱的階段。近來,更是延燒到日本的大阪電影節,作為開幕影片;而電影能否在今年金馬獎上奪得一席之地,相信指日可待。

無論如何,台灣電影無疑在持續轉變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