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主角王興洪和吳可熙在《冰毒》上映前都不是台人所熟悉的演員,但兩人在銀幕上精準的表演和道地的演出,依然能在銀幕上散發光芒。

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在今年二月的德國柏林影展,除了最大獎項(金熊獎)坐落中國外,台灣也有幾部電影入選「全景單元」(Paranoma),其中一部是今天對話的《冰毒》。片名乍聽之下毫無頭緒,但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劇情主要描述一對在緬甸邊境身處異鄉的男女,因為各自原因而讓兩人因為販毒而愈走愈近,導演趙德胤還憑藉這部電影拿下今年愛丁堡國際影展的最佳影片。

正當導演拍攝完他的第三部長片《冰毒》後,該片先後受到國際影展的爭相邀約,加上入選今年台北電影節,因此讓台灣媒體開始慢慢關注到這位獨立導演的幾部重要作品。甚至憑著這股精神、打鐵趁熱地於七月份在台上映,從獨立影像走到「人盡皆知」的一天,的確值得許多台灣導演的借鑑。

從許多訪談中得知,導演趙德胤最初拍攝長片時,劇組人數屈指可數,更多是在艱困的環境中萌生力量、克服困難。這回《冰毒》拍攝期也只有十天,然而卻在總工作人員也未超過十人的情況下,受到來自各方的關注。

緬甸生活對一般觀眾來說較為新奇,就導演表示,他並非只特別關注「邊緣」人民的生活,而是拍攝題材本身就來自於朋友、親戚的真實生活情況。況且,對於許多新導演來說,選擇貼近自己生活的方式,既能把故事說好,也能較為誠實、全知的呈現內心所表達的故事。

 
圖:片中緬甸的生活場景,一磚一瓦,甚至連空氣都透露出真實的味道。

也許大家「受夠了」蔡明亮導演長鏡頭的「凌遲」,以至於看《冰毒》時也對許多長鏡頭的表現感到再熟悉不過。不過在呈現流離失所的人物圖像外,導演表示,幾乎每場戲也都能讓觀眾思考,並值得等待。而透過長鏡頭的展示,更能讓觀眾進入人物表演、心理角色,以期待下一場戲。

男女主角除了受到層層剝削,也經歷家庭困境,以至於從頭到尾在鏡頭下等待的都是一種底層生活的無奈。在緬甸,聽到許多人靠挖玉石、販毒維生,雖然鋌而走險,但似乎也走投無路。王興洪塑造緬甸農民形象、沉默寡言、渾身土氣;女主角吳可熙是正港「台妹」,也為戲學習語言、體驗農婦生活,兩人除了敬業,也在片中成功表現出社會人物的切片。

不過電影大多還是聚焦在兩人因為命運相似而相遇的情感交會上,反而不會太過顧及他們「販毒」身分,試圖脫貧致富,最後卻走向毀滅,雖然故事都在可預期之內,但整體來說,還是給予觀者相當鮮活又真實的氛圍。

此外,片中每一個場景的選擇,好比黃土牆、粗糙的水泥、竹木材質等也相當考究。也許這些在觀眾看來都顯得平常許多,但放在台灣的語境下來看,這類型的電影畢竟還佔少數,而趙德胤導演可能是最維持初衷的那一位 。

 
圖:觀眾也許沒空理會他們到底是要做些什麼不見天日的壞事,反倒對於他們為何能夠因為生活背景而如此靠近,而感到興趣。

有些觀眾對於血淋淋、直接的結局感到不適,在國外放映時也遭遇到不同的評價。邊緣人待宰的宿命放在動物身上,則顯得既悲哀又荒涼,讓人不忍直視。《冰毒》寫得是一首大時代下譜寫的悲歌,即便導演強調本片沒有劇本、即興創作。

獨立電影的思維在台灣,是相當需要被重視的一環。在拍片預算緊縮的狀況下,將鏡頭放在一旁,紀錄、口述歷史,利用鏡頭去解讀,去呈現完整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項相當挑戰的功課。「低成本拍片」模式除了要盡力維持品質之外,能說服別人、甚至受到國際影人的一致好評,是當今新銳導演和學生導演的困境和轉機。

《冰毒》被媒體譽為趙德胤生涯最強的影片,雖有搏人眼球之嫌,但相信這部電影的確值得好好觀摩。很喜歡導演說的一句話,他認為電影是科學、邏輯又理性的東西,但創作者心中必須充滿感性。如何讓電影創作從獨立走向大眾,再維持獨立姿態,從來都是值得思考的議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