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TWT台灣摔角聯盟的存在,在某些人眼中存在爭議,究竟這麼一項運動的必要性何在,顯然電影並沒有試圖解決這項問題。

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摔角,聽來並非正面,也不討喜,甚至直接聯想到暴力,對多數人來說,更非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運動。作為2013年新北市電影節開幕片,上映後票房不佳,可說悽慘無比,直到最近在板橋府中15再度放映,吸引了筆者注意,於是秉持好奇大過興趣的心態,前往觀賞;不看則矣,一看便感到驚喜連連,要謝謝鍾權導演拍出如此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紀錄片,實為去年佳片遺珠。

電影依稀從歌手伍佰的訪問開始,讓人誤以為他也要上場來個「正面迎擊」。原來,這部片名來自於他的訪談,從初始對於選手們進行拍攝,直到帶出他們的故事,各個如同「華麗飛舞重擊」般迎來,讓人目光應接不暇。不過,要讓觀眾即便沒有參與過這種運動,也能親身體會到這項運動背後的這些人在做什麼,絕對需要具備某種引人入勝的功力,才辦得到。

因此,導演最先感到棘手的,應該是如何讓這群人變成我們所關心的一群人。坦白說,在一一介紹起摔角選手的背景時,他們沒有一個人同時具備外型姣好、身材壯碩,講得嚴重些,甚至有些「其貌不揚」。原來,多數摔角選手們的私生活,不是感情上的「魯蛇」(編按:loser),不然就是生活上少有成就的人。

電影有時真的很奇妙,觸角很繁密,即便不是同一個職業、不同人種,卻依舊能夠與另外一些人結為同類,達成對話。鍾權導演耗時3年拍攝這些摔角選手的點滴歷程,私自猜想,一來是摔角原本長期不受關注,二來,拍攝紀錄片的導演,多少有種背負強大的使命感,試圖透過小人物的故事,來達到正向能量的傳達。

圖:摔角既可以很暴力,也可以很「溫柔」、很「華麗」,這項運動需要人狠狠地面對,難以造假,也絕非兒戲。

所幸,《正面迎擊》(Face to Face)沒有讓我們知道太多摔角的規則和細節,看到的,更多是關於這些選手們背後的故事。不管相信與否,但他們和一般人也沒什麼兩樣,有些甚至不是為了理想,僅是需要「釋放自己」,因為他們平常都是有正職工作的人,只是,各自帶著一種不同面貌和姿態,勇敢地生存著。

他們中間,有人面對女朋友,始終無法放下身段、改變自己。女朋友的心聲一方面代表著廣大群眾,「別再打了,我其實是反對他進行這項運動的」。有的面對團員,心生嫌隙,力求爭個你死我活,生活引發的衝突,各自精采,也各自繁複。

然而,會進行這項運動,本身其實也沒甚麼好特別解釋的。對於摔角,如果要直接解釋成「暴力」,當然無可厚非。不過電影本身並沒有特別去譴責這樣的運動,更多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親身參與、觀察了這些人的生活。

無論做何運動,往往不能計較付出的多寡,犧牲在所難免。每個人對於自己獲得成就感的來源大不相同,而這些摔角勇士們上了擂台才是真正的自己。即便他們上場比賽,有人說「不是為了要贏,是為了好看」實在難以服眾,不過,這些不同面貌的主人公們,骨子裡肯定都是想要成功、勇於表達自我的人。

圖:大炳也在電影中出現了,如此正面地擔任表演指導,卻難和現實人生劃上等號,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雖然導演並沒有特別站在道德批判的立場去拍攝這個故事;只是,理想終究會被現實痛扁,如同其中一場比賽,就這麼赤裸裸地讓我們看見選手被打掛,甚至差點命危的畫面,實則觸目驚心。人生來本不平等,有的生活富裕不必從事危險的工作,有的只能默默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摔角這個舞台,讓這群自稱「被虐狂」的份子有了自我發揮的舞台。

即便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甚至連TWT(台灣摔角聯盟)都沒聽過,然而無妨。導演極盡所能的展現了相當活潑生動、甚至正反並陳的元素,來讓觀眾提起興趣。看完後,彷彿像是認識了這群人一樣,進而也曉得,他們的人生,其實也是不斷地在和生活戰鬥,以至了解堅強其實最溫柔。

漸漸地發現,有愈來愈多人對於台灣紀錄片開始感到關注。去年,在《看見台灣》、《拔一條河》等相繼在金馬獎上發光發亮後,紀錄片的故事和題材,甚至不亞於劇情片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力。畢竟生活,永遠是電影的主角,拍攝生活的題材,也永遠不過時,永遠最有趣;即便一部「摔角選手的紀錄片」顯然不足以改變甚麼生態,至少是開了先河,確實值得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