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即日起一直到十一月的「重頭戲」金馬影展,2013下半年在台灣的影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讓影迷們應接不暇。(實際數量不可數,估計至少有十幾個影展在十月、十一月中間輪番進行)而筆者在行有餘力之際,目標自然是希望每個影展都能夠親臨現場,替大家帶來最新最in的影展訊息和觀後分享,甚至是影人專訪等等。

乍聽「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再加上這次的影展主題為「教育」,顯得相當嚴肅,不知是否因此嚇跑許多原本喜歡電影的觀眾。不過因為對於「教育」這塊與我們每個人其實息息相關,就算不是教育相關科系或者師生團體,面對日益嚴重的教育問題,顯然不可以輕視。

作為「反映社會現象主題」的紀錄片,嚴格來看,解決問題為上、分析問題為中、展示問題為下,到目前為止觀看的幾部紀錄片中,最想介紹的是以下這兩部:一部是曾入選第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前15強的《霸.凌》,另一部則是南韓的教育電視「學校是什麼?」系列中,一集真人實境節目,叫做《教師改造實驗室》。兩支紀錄片恰好從學生和老師的角度分別展開,對照之下顯得相當有趣。

 
圖:《霸.凌》劇照

根據維基百科解釋:「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又稱「校園欺凌」或「欺凌」,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在台灣,類似這樣的事件也是時有所聞(例:較早期引發軒然大波的葉永鋕事件)。雖然媒體不會三天兩頭就狂加報導,但不代表這些事情就沒有發生。而電影本身處理地相當完美,起承轉合也是非常工整,無論剪接、配樂,或者每段事件的連結等等都屬上乘。且對我們來說,每看到一則故事都很容易扣人心弦,心生憐憫。

對於每個經歷過青少年階段的人來說,在學校,總是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校園惡霸。而那些總是溫文儒雅,或者個性較為怯懦的同儕來說,自然就比較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從電影中看到,劇照上那位男孩長得其貌不揚,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甚至連最親近的家長也是很後來才發現。面對官僚般地學校,以及無能為力的長輩們,這樣的事件看起來,確實相當無力又無奈。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電影裡那些寫實的場面時,沉重、心痛,種種負面情緒都一股腦地宣洩出來,但換個角度想,我們好像能在電影之外,做些甚麼。

坦白說,「霸凌現象」並不會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甚麼,但是,這讓人思考到,電影在傳播各式各樣文化、思想的媒體,是否也能夠盡一己之力,改變眾人力量?也許「霸凌計畫」(The Bully Project)的產生,就是所謂觀賞電影之外,一項「長期且持續」的有效關注。

 
圖:《教師改造實驗室》劇照

教師節剛過,對於心目中的老師,每位學生都有各自的想像。對我而言,老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必須因材施教、適性揚才。不過說句實在話,這些標準都相對嚴格,也相對標準化,拿來適用於每位老師可能也不大實際。事實上,老師和學生都必須互相學習,無論是日常相處,或者對於彼此的想法分享等,並非簡單地以年齡和經驗來區隔彼此。

說到韓國電影,向來接觸的是比較黑暗、犯罪的類型,不過近年來,「愛情喜劇」類又慢慢殺出一條血路;而韓國紀錄片,台灣觀眾自然是更少接觸到的類型。在這部以「檢討老師」為主的題材,顯然相對吸睛,主題上就足以吸引觀眾,並好奇這些老師到底哪來的膽子,能讓攝影機這麼直接地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並讓專家學者檢視自己的優缺點,光是這點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於是,我們看到有的老師不自覺忽視學生,自顧自地教學,好比改作業時眼神沒有和學生接觸,板書寫得亂七八糟不在意,甚至對學生錯誤的舉動不惜口出穢言等失控的舉動等等。然而,更有意思的是,這些老師卻是自動報名要參加這項計畫的推動,說他們想紅也好,真正想改變也罷,這樣「反檢討」的舉動,的確是一大亮點。

雖然這支紀錄片某種程度來說,帶著很大一部分「綜藝」的成分(畢竟原是電視節目),尤其學生的反應和老師的態度都呈現相對有趣的一面。當然,這支紀錄片的重點在於,平常老師們改學生作業,訂正學生作息和行為,教導學生做人的道理,但可別忘了,有時身教重於言教,學生也同樣在觀察著老師一舉一動呢。

圖皆為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官方臉書提供。

2013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
部落格網址:http://cnexff.pixnet.net/blog
時間:即日起至10/6
地點:誠品敦南店/光點華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