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金馬影展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Ju

在去年卡羅維瓦利影展的選片上看到第二部令人嘖嘖稱奇的電影(第一部是台北電影節放映過的《吃鳥食的男孩》。)簡言之,這部片就是怪到你無法理解為何男主角的行為會如此荒誕不經,但重點是他又沒病,精神正常!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長不大的男人,以及拒絕被社會化的男子等這麼些稱號來形容吧。

這部電影主要觸及的議題是一個人的「成熟」程度,而從來沒有一項研究可以證實一個人可以理智到多麼進步的境界。或者說,我們每個人時而幼稚、時而理性,照理來說是相當正常的。唯一不正常的一點是,當你的行為嚴重到讓身旁的人無法理解時,好比在家人面前無意間做出不雅動作,甚至是影響到自己的人際關係等,只是這些在行為解釋上來講都還好。(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私底下」(或獨處,同個意思),都有可能做出別人無法理解的事情。難道現在這個問題就只出現在,你在「他人」面前做出了這般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行為,如此而已嗎?

長不大並不可恥,而這個社會要求我們到了一定年紀就必須遵循某種社會規範。好比長大必須找份工作、娶妻生子、買房子等等等。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或都必須要按照這樣的人生走下去,電影當然也不給一個真實的答案。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Ju

坦白說在看這部片的時候,大多時刻感到相當不耐,不像推薦我的朋友各個為人稱道。原因除了是電影裡大量的留白和想像,男主角安德斯丹尼爾森李(Anders Danielsen Lie)的演技也是一流,不過,正處城市生活的我來說,這種生活呈現得太過真實又太過殘酷,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過得很好。但導演就像帶著觀眾,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著這個身旁的好友,這位孤獨又可憐,抓不到浮木的好友,他在這個24小時中遇見了誰,又遭受了甚麼內心的痛苦。

可能用「善於試圖捕捉」內心活動的字眼來談論還比較貼切,而我們可以從主角的眼神和在一次次與朋友對話、離開,到獨處這段過程中,幾乎是永遠感覺到那點疏離的態度。而這種情緒根本無法讓人捉摸,甚至是被猜透。內心脆弱者,或說心中帶著傷痕的人,若是無法透過朋友(他人)的溝通和相處來獲得救贖,那麼那種苦就是真的存在,活生生又血淋淋的寫下自己的生活史,宛如沒有任何希望。

其實估計這部電影對我來說影響不大,畢竟生活中少根筋的人比較難去理解,一個痛苦的人究竟有多麼痛苦。主角的朋友不是不愛他,他也不知為何可以感受到龐大的孤寂和無助感。也許在一種對於「人物的悲憫、詩意的觀察」狀態下,我們很難用理性的文字去描述,甚至是形容那種感覺。幾段男主角面對朋友的對話,對著鏡頭逐漸落淚的表演真是好極了。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