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人尚未表現工作能力,第一印象只能倚靠外型來加以判斷;誰美麗、誰獲勝?

文│Ju Chung 【本文已同步新增至遠見雜誌生活情報專欄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這個片名乍聽之下,很像是一款稍嫌幼稚的手機遊戲,然而,在這有些衝突又有趣的名子背後,卻隱藏著對於當代網路社會、媒體的尖銳針砭和諷刺。改編自湊佳苗同名小說,由《一首Punk歌救地球》的導演中村義洋執導,並試圖展現辦公室政治的人心險惡與冷漠腐敗,也間接嘲諷了當代人不經思考、人云亦云的一面。

中村義洋之前的作品,包括在高雄電影節曾經上映的《洋芋片》、《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和早期《家鴨與野鴨的置物櫃》等,幾乎是以一貫冷幽默的方式去處理電影題材。因此,這次碰上社會派推理作家湊佳苗的作品,不失為一種充滿新鮮的嘗試。

所幸,導演既不上綱地灑狗血、也沒有不痛不癢地繞道而行,反倒是以一種特殊的手法去處理這麼一部看起來尖銳、黑暗的作品。同時,也能讓觀眾很清楚地將單純的娛樂欣賞,轉換成對人物關係、和社會脈絡產生理解。

故事起因於辦公室一名優秀的新人慘遭殺害,同期進入公司的城野美姬(井上真央飾)隨即神秘失蹤。此時,日本男星綾野剛飾演的電視台導演,決定憑著自己的力量去尋找事實真相,並將有關此事的大小新聞隨時發上推特,供網友點擊關注。

於是,為挖掘真相,他去採訪了每一位曾經和城野接觸過的人,包括同事、同學、朋友等。試圖拼拼湊湊,以達到某種「全方位」的說法。然而,在完成拼圖的過程中觀眾卻能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好像每個都對,又好像每個都不對,讓人一頭霧水,就連城野自己也覺得「我搞不懂自己了」。

 
圖:辦公室竊盜案件頻傳,有人心知肚明、有人裝傻帶過、有人做賊的喊抓賊,是是非非、撲朔迷離。

「白雪公主」除了是電影中的品牌名稱,字面上更是充滿著對於一個人外型的諷刺。美麗的公主被殺了,長得比較醜陋的那個,自然而然就被當成了殺人兇手。這麼一個充滿偏見的社會,正是導演在電影中,逐漸點醒觀眾的主旨之一。

湊佳苗過去的《告白》在當年造成爆炸性的話題,這次帶來的新作,同樣有著女性角色的極端情感。況且這次也有霸凌的層面,一種語言,甚至是記憶上的霸凌;一種關於網絡時代的輿論,去尋找過去真相與破壞的過程。

作者在創作構思表示,謠言會產生更多的謠言,不過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終結。這樣的結果來到了電影中,造成了相當有趣的設置,也帶來了引人入勝的故事。觀眾看得開心,實際上,對於真實事件來說又是相當可怕的。

試想,一個成年人,被問及小時的種種,多少都帶著模糊的記憶。而心理學家也表示過,人的記憶並不完全牢靠,尤其距離過於遙遠的事情,不自覺會帶著主觀的意味加油添醋、甚至有捏造的成分。

 
圖:電影最後這個橋段意味深長,也帶著導演深深的諷刺,某種程度也算賞了觀眾一個巴掌。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中,最可怕的並非如何殺人的過程和令人緊張的兇手,而是淺藏在人心背後,種種隱瞞、欺騙和冷漠而造成無可挽救的卑微生命。而兇手究竟是誰?也等觀眾自行去思考和理解。

電影上映前,有觀眾對於小清新治癒系的導演如何執導腹黑狠辣的推理劇情,感到相當好奇;甚至有觀眾提出,如果電影能有預告片一半好看,那絕對能夠大賣特賣!所幸,導演中村義洋並沒有讓人失望。他不僅抓緊了時代脈絡,並由優秀的演員、流暢的劇情,與自己擅長的幽默與寫實,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當代寓言。

從內容上來看,「殺人事件」加上「推理小說」等兩大元素,無疑是讓觀眾相當興奮的題材。尤其在網路、社交平台如此氾濫的當下,許多人天天在做的事情,無疑是轉發、點擊、瀏覽,並相信他們所看見的任何訊息!

而這些暴露在網路上的訊息,真假充斥,偶爾經人口口相傳、偶爾道聽塗說,並時常經過第三者的傳遞而加油添醋,顯得撲朔迷離、招致扭曲。「白雪公主」事件能給世人一記警鐘,利用它的恐怖和不安,讓人開始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在網路上,還是現實生活,與人相處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light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